控制大型和中型報告廳聲學設計內混響的難點在于低頻混響時間。因觀眾席、坐席、地毯、門窗簾幕及大多數建筑材料,均能在中頻范圍內表現出較好的吸音性能。如果對低頻不進行有效的吸聲處理,就必然會導致低頻混響過長,從而影響語言清晰度。所以在大型報告廳設計方案中,適用于報告廳的低頻吸聲結構目前分為以下三類:
1、薄板共振吸音結構:與硬質墻面相隔100-200mm的木制護墻采用膠合板(5-7mm厚)作為吸音結構,是控制低頻混響的有效措施,同時,裝飾效果也很好,最適合于報告廳使用。但是要做防火處理。
2、共振吸聲器,也就是亥氏共振器,這種結構可以把共振頻率設計在所需控制的范圍內,可以取得顯著的效果。表面形式可以是穿孔板,也可以是共振吸聲砌塊。
3、大的腔體吸聲結構,即在厚度較大的多孔吸聲材料后面設置一個滿足低頻控制要求的腔體。
對于報告廳的中頻混響時間控制,除了靠觀眾本身和座位吸聲外,根據混響計算,墻面應配置強吸聲材料,這對于平行側墻和凹弧型墻面,可以消除顫動回聲和聲聚焦等缺點。為控制墻面的中頻和高頻吸聲材料,一般有玻璃棉、軟包吸音板、聚酯纖維吸音板或壁毯等,還可采用鉆孔吸聲結構(鋁板或聚酯纖維板鉆孔)等構造。
在報告廳舞臺裝修改造方案中,一般會提到報告廳講臺后面的墻壁,也應作適當的吸音,以免后面反射聲,引起講臺上傳聲器的聲音反饋;放映電影時,則因后面墻壁反射聲與揚聲系統直射聲之間的相位差,而造成不利的聲音干擾。
在報告廳的頂部,當廳內的聲吸收是以控制混響時間達到設計值時,一般不進行吸聲。就像一個反射面。